top of page

愛滋病簡介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一種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簡稱HIV)的反轉錄病毒。

患者遭到感染後,會因其免疫系統受到破壞,逐漸成為許多伺機性疾病的攻擊目標,促成多種臨床症狀,統稱為症候群,而非單純的一種疾病。

1981年6月6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通報全球首宗愛滋病毒感染案例,自此人類便展開了與這頭號傳染病的漫長抗爭。在愛滋病面世初期,醫學界對這病了解不多,苦無醫治對策,染病者只好受折磨至死。直至1995年終首現曙光,雞尾酒療法的發明與廣泛應用均延緩了大多數感染者的發病時間,使死亡率開始大幅下降。及至21世紀10年代,科學家仍在進行大量研究與臨床實驗,以祈盡快找出能徹底根治的方法。多數學者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是20世紀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蔓延開來,至今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

HIV病毒分為兩種:HIV-1,HIV-2

HIV-1依病毒演化分析分為M(major)group、N(non-M, non-O)group及O(outlier)group。其中的M group病毒已遍佈世界而造成全球性流行病毒。而N group及O group則相當少見,多見於中西非,美國及歐洲則有少數案例,亞洲尚未發現。若深入分析,可發現HIV-1的次亞型共有10種之多,分別為M group的(A, B, C, D, F, G, H, J, K)與流行重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s,CRFs)組成。HIV-2由於病毒效價較低及水平和垂直感染的比率較低,目前僅流行於西非,因此HIV-1的毒性與傳染性均高於HIV-2

HIV-1和其它在很多靈長類動物中發生的引起類似愛滋病的病毒有密切關係,並曾一度被認為是在二十世紀初期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儘管有一些證據表明在更早的一些個別案例中可能已經有愛滋病在傳播了。但是傳播的具體的動物源、時間和地點(或者有多少傳播來源)都是未知的。與人類相同的HIV病毒在非洲的小人猿(黑猩猩)中都有發現,但這並不能證明人類身上的HIV病毒最早來源於黑猩猩,或人類和黑猩猩的HIV病毒是從第三方獲得的。

愛滋病歷史與病毒介紹:

bottom of page